随后的一些日子实在乱得无以复加。
司马元显所倚仗的,是皇帝的庇护与刘牢之的精兵。
皇帝的庇护其实是无法倚仗的。元显虽是皇亲国戚,但自从王敦时代起就一直是帝国西方的诸侯坐大。皇帝的亲戚虽在朝中得势,但是皇帝本人却在国中失势。皇帝自身难保,如何保得住亲戚和大臣?
现在,刘牢之的精兵更不可倚仗了。刘牢之突然调转矛头指向建康,使司马元显措手不及。这位毫无军事经验的元帅及其建康的卫戍部队全无抵抗之力。
没有费多少时日,桓玄的军队就攻陷了石头城,继而又攻进了建康城。
司马元显以乱政之罪被诛。司马道子因为一直没有秉政,所以削了他所有的职位,只保留着爵位,责令迁出建康城。
桓玄受皇帝诏命总百揆,独揽朝政大权。他被授予了诸多官职: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徐州刺史等。同时又于礼仪上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甲杖二百人上殿。
桓玄虽然表面尊攘皇室,而实际上皇帝在他面前也只不过拱手而已。其实,这个皇帝无论在谁的面前都是只能拱手,因为他是古往今来少有的不知冷暧的皇帝。当初辅政大臣之所以挑选一个智力不及常人的皇子当皇帝,也许就是因为容易擅权。清谈客们不敢谈论此事,但这却是举国皆知的事实。
桓玄任命其旧部为各州郡官员,牢牢地掌控了建康周边诸州郡的军政大权。
刘牢之虽然是桓玄击败司马元显的首勋,但是却只任命为会稽内史,而夺去了他的兵权。
这些,作为半个局外人,我和何无忌是早就有所预料的。只不过,刘牢之这么一个精明的人却执迷不悟。桓玄夺他的军权时,他面露愕然与忿然神情,并为之费解。
接到任命的当天,刘牢之又一次将我请到府中密谈。
在府中的密室,他与我进行了另一番对话。此情此景,令我不禁想起数月前,在京口的一个封闭的室内,同样的两个人对话的情景。
那时候,刘牢之手握重兵,是司马元显手下第一战将。而我,则是这员战将的副将、军师。
如今,刘牢之兵权荡然无存,成了桓玄治下一个郡的太守。而我,虽然军职、军衔仍在,但不知今后将会派到谁人麾下。
刘牢之开口说:“桓玄不念我之大功,一掌权便夺我军权,任为郡守。如此看来,其祸不远。与其在会稽任上坐以待毙,不若北上广陵投舍婿高雅之。但得他手中握兵,就能寻机举事。德舆是否愿与我同住?”
我回答说:“将军守长江时有精兵数万,却在胜败不可料之时,您便望风降服了。彼时举事远比今日容易。方今桓玄新得志,意气风发,威震天下。军中人心已散,到广陵又有何作为呢?况且,将军初为王恭部下。王恭与司马元显交恶时,将军临阵倒戈反王恭;
将军之后为司马元显部下。元显与桓玄交恶时,将军又临阵倒戈反元显;如今将军您为桓玄部下,岂将再次倒戈反桓玄乎?即便有心如此,试想又有何人敢与您同仇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