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老家举行的贺父母寿材仪式花生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8月29日,农历七月十三日,我们在老家为今年69岁的父亲,68岁的母亲举行贺寿材仪式。

    按照我们老家近十几年来的风俗,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乘着健在的时候就要考虑身后的事情。过了六十几岁就要把自己入土为安的墓地选好,棺材做好,在墓穴和寿材完工的那天,要举行祝贺仪式,儿女和主要亲属都要来参加。

    这天,有我们姊妹及孩子和母亲的姊妹,20多人参加了父母的贺寿材仪式。

    家里办了两桌酒,席间,长辈们谈论他们各自的命运和关于做寿材的趣闻,一点没有悲伤的气氛,我们的心情也没有沉重的感觉。只是燃放鞭炮后,我们晚辈一起去给师傅敬酒时,父亲流泪了

    大姨对父亲说:“莫哭,这是喜事。”“是啊,是喜事,喜事。”满桌人应声说。因为按农村的说法,给病重的人做寿木,可以冲喜。我连忙对父亲说:“孩子满18岁要做成人礼,今天是给您和妈做老人礼了。”

    吃完饭,我们等着师傅将寿材精加工,封盖,然后燃放烟花,向天地示意寿材成功!成型的寿材,很结实、光滑、精致、宽大,犹如父亲母亲居住的房子。

    我们是8月28日下午和透析的父亲一起回老家的,一进入院门,赫然映入眼里的是那棵樟树旁斜放着的为父母打的棺木,地上撒了一层薄薄的细碎的白色木屑。两具高大的棺木散发着杉木特有的天然木香。杉木是弟弟清明节后,精心从罗田县买回的。早几天,舅舅们就嘱咐弟弟要选定在七月半前,做好寿木,否则不吉利。于是,等父亲住院稍微好转,就选定农历七月初九,托付大伯请来附近最好的木匠来为父母做寿材。

    父亲看见过做寿材的全过程,很平静地走进院子,靠在放在屋外的一张柔软的轮椅上,看起来衰弱。我们则围坐在他旁边,看着寿材。迎接我们的母亲放下手里的活计,一手拍着抹衣,含笑地叫我们进屋喝茶。大家心里充溢着回家的快乐。

    窗台前的水泥地上摊晒着的刚摘下的花生,一片一片的。有饱满结实的,沙净无泥;有柔嫩小巧的,还沾着新鲜的泥土;有留着短短的毛须的,毛须上吊一个可爱的大泡泡,我们小时候叫它们为“花生泡”嘴馋的时候,连泥带土,吃几个花生泡也是上好的享受。院子里的石桌上,一簸箕一簸箕的,是那些已经晒好并择干净了的花生。这么多刚出土的花生,看着很舒心。现在正是收获花生的季节,母亲种的花生丰收了。

    自2010年腊月底,父亲病重以来,母亲的重心工作就是照料父亲了。矮小的母亲,除了日日夜夜看护父亲之外,还要每天弓着背出出进进,忙里忙外,简直累得喘不过气来。我们担心父亲,心疼母亲,但各人工作在身,实在是别无良法。

    今年端午节,我们姊妹回家看父母。吃完早饭后,母亲望着我们,说:“落生地里的禾甸草长得太快了,一天一扯,还扯不赢。趁你们在家,都去地里扯草吧。”我们姊妹这才知道母亲又种上花生了,不禁都开始小声地责备她:“妈,你都是快70岁的婆婆了,么到现在还不晓得爱惜自己的身体?爸爸病这么重了,就是光照料爸爸一个人也磨人的,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家务事要做呢?还有三十几只鸡、五六只騰、猫、狗,这些够你喂的。你又不是钢打的!超市里剥好了的花生米有的是,一斤才五块多钱,便宜得很。100块钱买一大袋子。你何苦要劳心费力地种什么花生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