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三十七章 大手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这些地方还将开放一些区域给那些来往的外国商人休息停留。李好在考察这里的环境后就向房二询问其他地方的船厂的运行状况,当得到自己想要的答复后,李好回去就开始他来杭州的三大计划的规划和制订了。

    这些规划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全部做好,并对资金的来源和管理都标明了去向,连那些地方的管理制度都做了说明。不过李好将这几个规划给房二看时,房二被结结实实的震住了,瞬间惊呆了。

    以前他总觉得自己来杭州府搞这几年的建设已经算是大手笔了,可是李好就单单一个杭州搞出来的动静就差不多抵了他几年的工程了。西湖的开发,钱塘海塘的修建,上海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这三个工程那个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你让房二去那搞这么多资源来支持搞这些?

    “无妨,人手大把的有,这些小事无需担心。不用麻烦杭州府这边的百姓,也不需要花费多少钱,这个事情我帮你们承担下来。钱也好说,这杭州府不是没有特产?还怕挣不了钱么?”

    缺人手?对于李好来说,这是问题么?别说李好,就是大唐朝廷,现在对这种修路修水利和大会战的项目,他们会差人手么?

    北边的高句丽人,和那些异族番子,东边的扶桑人,南洋的猴子,连非洲的昆仑奴和欧洲的洋人大唐都不缺少。这些人便宜,死了直接挖个坑就埋了,这么多廉价的资源,大唐现在还怕搞工程?

    如果不是现在技术还不成熟,李好都想把铁路什么的全部拉了出来,然后环整个大唐修上几圈。要知道现在的环大唐的水泥高速干线可没少开,这要是以前,谁敢玩这些工程?

    一玩立马就会有人说什么劳民伤财啊,或者其他什么理由出来。但是现在,大唐的官员都没什么感觉,路就修好了,甚至很多时候路修出来了,这些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修建的。

    人手问题不用担心,剩下的就是资金了。李好这次过来这边,手中还握着好几个自己的学生新研究出来的项目,要不然他凭什么敢跑这边来搞经济开发区?

    除了这些,杭州府本身的物产也不少。李好想到的地方就是杭州湾那片地方出产的一个玩意,那就是盐。在古代,盐是一种仅次于粮食的战略物资,它是人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杭州湾的海盐产量就唐朝来说开采和利用的很少,一直要到宋以后才开始大量的晒盐制盐。大唐现在的盐价约十文一石,虽然因为南方那边的盐业产生了不少的冲击,但是架不住这个东西需求量大。

    李好所知道的是杭州湾的慈溪盐场是浙江省最重要的海盐生产区之一,其盐业生产历史已有1300余年。慈溪海盐产量长期位居全浙之冠,主要产地庵东素有“浙江盐都”之美誉。它位于杭州湾南岸,始于唐代,至宋代已具一定规模。宋庆历七年,慈溪沿海人民修筑了第一条拦海大坝即大古塘,盐场移至大古塘以北。

    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慈溪自东至西已建有龙头、鸣鹤、石堰三盐场,其中石堰、鸣鹤两场的盐产量占钱塘江口南岸7个主要盐场产量的64%,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盐的质量方面,这两场所产的盐都是名列榜首。

    《宋史.食货志下四》中说:“石堰以东近海水咸,故虽用竹盘面盐色尤白。”以后,随着钱塘江口门的移动和杭州湾海岸的淤涨,许多盐场先后废止。13世纪后,三北半岛的北淤速度加快,石堰、鸣鹤两个盐场的实际作业区也不断向北推移,最后形成了庵东盐场。

    慈溪各盐场的制盐方法经历了煎熬、板晒、滩晒三个阶段。宋代至清咸丰年间全部采用刮土淋卤火力煎盐的制法。咸丰二年,板晒制盐法兴起,煎盐渐减。

    盐板是晒盐的主要器具,以杉木制成,四周用木框围拢,以便贮卤,板面平滑,合缝之处嵌以油灰,以防止渗漏。1938年,庵东盐场的盐板数量高达67万块,原盐年产量10万吨以上,占浙江省原盐总产量的40%,确立了其全浙第一大盐场的地位。

    李好的计划就是把这个地方的产盐地和后世的晒盐法贡献出来然后作价标卖出来,这样的话就能筹到他的开发计划的启动资金了。然后再通过他自己的影响筹集一些财力再慢慢分期对他的计划进行实施,这样的话这个计划就能在几年之内得到大部分实施和看到效果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