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星象台上。
这还是玉料吗?这确定不是橡皮泥?
当陆子安把整件作品立起来的时候,人们已经没脾气了。
不过这半成品侧立着,正面正好对着摄像头,人们也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晰。
他们这才发现,那些玉柱,原来不是随便排列的,当陆子安这样反扣之后,所有玉柱竟然都暗呈榫卯的形态,彼此相依相嵌,无比紧密。
正在所有人看得起劲的时候,陆子安又把它倒扣着放桌上了。
眼看着非常平整的玉料表面,当陆子安在左侧抵住后,竟然缓缓从右侧抽出了一块方正的玉料。
上小下大,形似覆斗。
更奇怪的是,陆子安轻轻摩挲着它的表面,略一沉吟,挥刀落下!
雕琢出两个对称的出入口,再雕出砖石踏道和梯栏,盘旋而下。
陆子安将玉顶各边都雕刻出明显的收缩,并雕出矮墙,这便是俗称的女儿墙。
【我看出来了……登封观星台?】
【死而无憾,我无比庆幸,今晚留了下来。】
此时守在直播间里的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想法。
幸好,他们说服了陆子安!
如此这般奇妙的景象,他们只能在日后的成品里安静揣测,简直是对这般精绝工艺的亵渎。
陆子安此时已经在台顶两端小屋中间,由台底到台顶,做出了有凹槽的“高表”。
在凹槽正北是三十六块青石平铺的石圭,这,就是俗称的量天尺。
【量天尺啊啊啊!我的妈呀……】
而陆子安的做工之精细,也让人无比动容。
在观星台内,还有一“测景台”,它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姬旦修建,是古代祖先测量日影,验证四时的仪器。
陆子安不仅把它完美地呈现出来,而且比原本的更加细致,连花纹都细腻一致。
华夏传统的节气划分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正是周姬旦通过在测景台的实地观测划定的,从而使春夏秋四时得以划定。
“观星台建于元朝初年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保护得较好的天文台。”陆子安头也不抬,声音清冷:“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
轻轻吹了吹玉屑,陆子安唇角勾起一抹笑:“公元1281年编制出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就是出自于此。
在大自然面前,古人是智慧的。
他们既执着于探秘,又懂得顺应天意、顺势而为、合理利用。
这些观象台,完美地实现了,天与人的对话,它是我们华夏祖先敬畏自然、探索自然、顺应自然的见证!”
所有人都怔怔然,看着这奇妙的一切。
从无,到有,从虚,到实。
时间不可触摸,但陆子安却仿佛将岁月固化了。
一颗颗玉球,慢慢用纤细的玉柱固定,再与整个观象台融合。
分布,方向,都有特定的规律。
太阳月亮,其他星辰,从远到近。
在他的指下,完整的星象,就这样逐渐地,慢慢呈现。
不知不觉中,天边已经泛起了一线白。
远处的云层逐渐散开,又缓缓聚拢,一抹金光若隐若现,衬着玉料,泛着一丝清冷的光。
而陆子安就在此时,停下了手中的刀。
他微微眯起眼睛,唇角扬起一抹自信的笑意:“辛苦大家了,接下来,我送大家一份薄礼。”
陆子安微微倾身,调整了一下摄像头。
直播间里的弹幕渐渐停了下来,所有人安静地等待着。
陆大师的礼物……会是什么呢?
仿佛是听到了他们心中的呼声一般,一片寂静里,一道金光,就那样突兀而霸道地撕开了沉寂的天幕。
天边的云彩仿佛被染上了浅浅的金色,毫无抵抗地被这丝金色侵蚀。
但是,最让人们沉醉的,却是那突然发出耀眼光芒的玉球。
它仿佛是一颗正在发光的星体,容纳了朝阳泄露的所有的光。
画面里,突然出现了一根手指,轻轻推动。
漫天星辰,仿佛都随着这颗玉球的变化而变化。
而观象台上的景象,也让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目瞪口呆、呼吸凝滞。
很难用语言形容此时的情绪,他们在呼吸之间,看到了日出日落,看到了岁月更迭。
有人曾站在雪山之巅,叹沧海桑田,人类之渺小。
有人曾深潜大海,恐惧着大自然的奇诡。
自然也有人为着生活而烦恼,为了爱情而悲伤,但在此时此刻,人们才深刻地体会到,何为波澜壮阔,何为沧海一粟。